近日,《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Organic N-type Molecule: Managing the Electronic States of Bulk Perovskite for High-Performance Photovoltaics”为题,在线报道了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通过有机n型掺杂剂调控钙钛矿活性层电子态,在制备高效稳定的p-i-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Adv. Funct. Mater., DOI: 10.1002/adfm.202001788)

近年来,平面p-i-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简单的器件结构、可溶液加工、低温制备等优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在p型半导体(空穴传输层)上生长出的更偏p型钙钛矿薄膜,通常存在大量的缺电子缺陷,因此易产生严重的非辐射复合,并且限制电子抽提界面处的抽提效率,致使其器件效率普遍低于n-i-p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此,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等人合成了两种n型有机分子(DMBI-2-Th和DMBI-2-Th-I)用作钙钛矿活性层的掺杂剂。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证明了n型有机分子可通过氢转移而形成具有较高单电子占轨道(SOMO)的自由基。因此,SOMO轨道上的电子很容易受热激活转移到钙钛矿(MAPbI3)导带中,从而实现n型掺杂,调节钙钛矿本体电子态。

同时,通过碘离子的引入,掺杂剂DMBI-2-Th-I具有更强的掺杂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钙钛矿的n型掺杂程度。通过这一策略,不仅有效提高了钙钛矿整体的电子态浓度,降低了钙钛矿薄膜中电子陷阱密度,同时还改善了界面处电子的抽提能力。

最终,DMBI-2-Th-I掺杂的钙钛太阳能电池的非辐射复合得到显著抑制,光伏性能得到了明显地提升。不仅如此,器件在高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改善。该工作首次报道了有机n型掺杂剂调控钙钛矿本体电子态的方法,为促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AFM》:电子态调控新方法助力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1 a) n-型掺杂剂DMBI-2-Th和DMBI-2-Th-I的分子式。b) n-型掺杂机理示意图。c)DMBI-2-Th和DMBI-2-Th-I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图。d) 基于B3LYP/LANL2DZ/6-31G*所计算的DMBI-2-Th和DMBI-2-Th-I自由基的SOMO能级及电子云密度分布图。

 

作者利用DMBI衍生物具有高效的氢转移形成有机自由基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有机n型掺杂剂DMBI-2-Th和其离子化产物DMBI-2-Th-I。如图1a-b,当把富电子的噻吩与DMBI衍生物结合时,材料形成有机自由基和实现n型掺杂的能力得以提高。此外,碘离子的引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材料电子云密度和SOMO能级,从而为DMBI-2-Th-I和钙钛矿之间的电子转移提供更强的驱动力,实现对钙钛矿更有效的电子态调控。如图1c-d所示,作者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图与理论计算对此进行了验证。

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AFM》:电子态调控新方法助力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2 a) 基于不同钙钛矿活性层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漏电流与栅电压曲线。b) 基于不同钙钛矿制备的p-n结的莫特-肖特基曲线。c) 不同钙钛矿薄膜的UPS图谱。d) Pero-pristine, Pero-Th-0.05,Pero-I-0.1和C60的能级示意图。

 

从图2中场效应晶体管的IdsVg曲线、莫特-肖特基曲线以及UPS图谱可以看出,DMBI-2-Th和DMBI-2-Th-I的掺入,使得钙钛矿薄膜更偏n型,其中DMBI-2-Th-I效果尤为显著。

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AFM》:电子态调控新方法助力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3 a) 器件结构示意图。b) 基于不同钙钛矿活性层的器件J-V曲线图;c) 稳态光电流输出图;d) EQE曲线。

表1:基于不同活性层制备所样品的荧光量子产率。

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AFM》:电子态调控新方法助力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AFM》:电子态调控新方法助力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4 a) 基于不同钙钛矿活性层的PL和TRPL谱图。b) 基于不同钙钛矿活性层的SCLC谱图。c) 基于不同钙钛矿活性层器件的开路电压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图;d) 短路电流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图。

由表1中PLQY和图4中的测试可以发现,钙钛矿体相及电子传输层界面处的非辐射复合在更偏n型的钙钛矿中得到有效抑制,界面处电子的抽提和传输性能得到提升。

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AFM》:电子态调控新方法助力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5 a) DMBI-2-Th在具有反位缺陷的钙钛矿(001)晶面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图。b) DMBI-2-Th-I在具有反位缺陷的钙钛矿(001)晶面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图。c) DMBI-2-Th-I在具有碘空位缺陷的钙钛矿(001)晶面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图。d) 基于不同钙钛矿活性层的器件在湿度为70%-80%空气中的湿度稳定性。e) 水滴在不同钙钛矿薄膜表面接触角的图像。

综上所述,该工作首次通过有机n型掺杂剂实现对钙钛矿本体电子态的调控,制备了更偏n型的钙钛矿活性层,从而抑制了钙钛矿体相及界面处的非辐射复合,同时提高了电子在界面处的抽提效率、改善了钙钛矿晶体质量、平衡了载流子传输,最终实现了器件性能和稳定性的全面提升。

该工作通讯作者为苏州大学李永舫院士团队的李耀文教授,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海阳。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1922074),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5181001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3138)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1788

相关新闻

微信
微信
电话 QQ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