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独家视频采访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现年78岁的斯托达特依然多产,并不断探索全新领域。

同时,斯托达特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导师,他尤其赞赏所遇到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勇于创新、充满想法、极富才智的特质,但是也指出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将成功定义为发表论文,而忽略了科学本身的意义。

01、学高为师

6月12日,斯托达特作为通讯作者,在科学顶刊Science上发表标题为《A precise polyrotaxane synthesizer》(一个精确的聚轮烷的合成器)的论文(解读:《Science》诺奖得主Sir Fraser又一力作:分子机器精确合成聚轮烷),象征着一种可以将环从溶液中抽吸到分子线上,从而生产出环数精确的聚轮烷的合成分子机已经诞生了。这种方法实现了以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控制程度,为能源和数据存储的新材料开辟了道路。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反复的还原和氧化过程可以在聚合物上穿出多达10个不同的环,显示出分子合成器的精湛的控制水平。

这种控制的程度极为罕有。从根本上说,这对于聚轮烷合成是梦想照入现实。

非营利性基金会IMDEA Nanociencia的埃米利奥·佩雷斯(Emilio Perez)教授对该成果如是评价。

仅仅十天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登了同样由斯托达特作为通讯作者,标题为《通过多孔卟啉聚合物从电子废物中回收贵金属》(Precious metal recovery from electronic waste by a porous porphyrin polymer)的论文(解读:诺奖得主《PNAS》重磅:取得“真金”,破解“电子垃圾”困局!极具商业价值)。他利用多孔卟啉制造了一种吸附剂,用于从电子垃圾中回收贵金属,从而将不断暴增的电子垃圾转化为贵金属的可持续来源。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过剩的电子垃圾里有什么

 

斯托达特在采访中强调,化学是一门艺术,通过化学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东西。对化学的热情使他跨越三大洲,在英国和美国的八所大学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在巴西、法国、意大利和瑞士担任客座讲师。

直到2008年,他才在美国西北大学稳定下来。目前他是西北大学董事会成员、集成系统化学中心主任。

在西北大学的斯托达特化学小组里,可以看到《A precise polyrotaxane synthesizer》(一个精确的聚轮烷的合成器)是斯托达特的第1193篇出版物。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斯托达特工作的影响力和作用能够从他的文章被引用数据上显示出来。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有一篇被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8篇超过1000次,15篇超过750次,25篇超过500次,74篇超过250次,218篇超过100次,478篇超过50次。他的H指数(H index,编者注:这是一个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的混合量化指标)为149 。他曾作过超过1000次的学术讲座。

西北大学的官网统计,在这50年以来,有将近50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在他的实验室中成长,在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启发下,后来有近100名成功地开始了独立的学术生涯。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02、扶持中国青年科学家

斯托达特告诉我们,6月份在Science上的这项成果是由一个国际团队完成。除了均在美国的西北大学的斯托达特团队、南佛罗里达大学团队、缅因大学团队外,还有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

斯托达特说,在这项研究中,他实验室里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中国科研人员冲在了最前面。

斯托达特也在采访中多次强调了他的团队的多元性,言语中不乏对中国年轻人的喜爱和褒奖:

“在我的科研团队里,大概有75%的年轻人来自中国的顶尖大学,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我知道,只要给这些才华横溢、充满新鲜想法的年轻人99%的自由,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会让人叹为观止,真的比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所能想到的厉害得多。

“这不仅是经验的东西,还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对未知东西的渴求欲。他们真的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探索。就算是大晚上,我也在和我的博士后学生们探讨,接着发现他们即使在深夜,还能精神抖擞、处于大脑高速运转的状态。我就调侃他们:‘你们难道都不睡觉的吗?’然后我们会哈哈大笑,因为我自己就不太睡觉。”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和之前的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一样,斯托达特正在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博物馆的一把椅子上签名。

 

03、发论文不该是做科研的驱动力

不过斯托达特也提出了目前存在于这些优秀的青年中国科学家中的问题。

和全世界所有地方的优秀科研人员一样,他们总会产出看起来有点疯狂的想法,找出会吓退很多人的难题并解决,他们也非常享受学术研究中迸发的激情。但是,一旦提到如何定义成功的时候,他们总会问一个现实的问题:那我们该在哪里发表成果呢?

“可能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都太在乎发表文章了,他们所有的关注焦点都会聚集在论文是不是能发表在Nature或者Science上。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会听到‘Nature’这个单词极其高频率地出现。”

“因此,在我们历尽了非常艰辛的两年工作,终于在分子泵上有所进展时,很多团队里的中国孩子们立刻就问出了接下来的问题:实在是太好啦!那我们可以整理一下成果然后发表吗?”

这好像就是他们做科研的驱动力了。

斯托达特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时光回转到1967年,25岁的弗雷泽·斯托达特正打算登上飞往加拿大的飞机——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开启他的博士后研究时,收到了来自他母校——爱丁堡大学的博士考官埃德蒙·赫斯特爵士(Edmund Hirst)的忠告:“斯托达特,无论你做什么,你一定要确保你能够解决一个大问题。”

后来的斯托达特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上。

斯托达特的分子机器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数十亿年以来,大自然都慷慨完善着所有生命体身上的微小生物机器。

比方说,翻译遗传密码制造蛋白质、或者确保细胞废物被循环利用这样最基本的生命过程,都需要使用只有一根人类头发万分之一大小的分子机器。而这些天然存在于生命体中的生物机器的运动,都依靠化学能量来运作。

斯托达特想到通过他挚爱的化学艺术,来人工合成类似大小的机器,可以听凭人类指挥。像传统的机器一样,这些分子机器将需要零件、马达和能量来源,但在分子层面上想做到这个程度要复杂得多。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环和线

 

斯托达特最终通过了不起的机械键,成功设计和合成人工分子机器。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中国青年科学家太在乎发论文了
斯托达特正在展示他的诺贝尔奖章。

 

斯托达特在采访中介绍,他仍然在不断地开发机械键,并希望通过机械键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前沿领域:分子纳米拓扑学。

“在哪个平台发表论文,不应该是是你科研的驱动力,更不应该是做科研的最终目的。” 斯托达特在采访中如是强调。

科学的舞台远比论文发表的平台大。

 

参考链接:

  1. Science, A precise polyrotaxane synthesizer, DOI: 10.1126/science.abb3962;
  2.  PNAS,Precious metal recovery from electronic waste by a porous porphyrin polymer,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17/2000606117
  3. https://stoddart.northwestern.edu/fraser-stoddart/
微信
微信
电话 QQ
返回顶部